close

    對於Maslow這個名字,我想大家並不會太陌生,因為只要有唸過管理學科的人,基本上都應該對這個名字感到非常熟悉。這個人最有名的理論就是需求理論,我想大家對這個理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記得那個金字塔的模型,但是金字塔內寫的內容應該都已經忘記了,不過沒關係,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回憶;

    沒錯,Maslow需求理論就是用金字塔的模型來闡述的,這個模型共分為5大層次,每1層次都有其代表的意義。第1層稱為生理需求,也就是維持生活所需的基本需求,此為一切需求的起源。你仔細想想,若你每天都在為了吃飯、住宿、交通等基本需求傷腦筋,那你還會由時間去想別的嗎?? 我想應該不會吧!! 所以這就是我們之所以工作的最大理由,而且不用別人督促你就會主動去做,因為不工作就無法過生活。因此,當工作了一段時間,第1層次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之後,需求層次就會進而轉變到第2層次,也就是所謂的安全需求。安全需求指的就是你會開始買房子、買車、買保險、….等等的需求,當你產生這些行為的同時,其實你就算是已經提升至第2層次的需求了!! 一直到第2層次需求逐漸的被滿足,第3層次的社會需求,就緊接的開始出現,也就是會開始重視與人群互動、開始在意自己的身分….等等,希望別人能夠對你有所注目。第4層次就是自尊層次,開始在意自己有沒有被尊重、在意自己是不是具有影響力等等。一直到以上都滿足了,通常這些人已經都是達官顯要、總裁、總經理….這些位高權重的人,開始會進入第5層次的需求,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,常常有人說,某些事情這輩子不做會遺憾,這些人通常就是已經開始進入第5層次了,僅是為了去實現自己所未曾經歷的而去努力。然而,你會發現一件事,為什麼是用金字塔當模型?? 這件事我老師也沒有教我,後來我才發現這個模型的各個層次劃分,也許是以進階到該層次的人數比例而定,也就是說層次越低的人數比例越高,層次越高的比例越低,或許可以作為一個較合理的解釋。這些層次是循序漸進的,而非跳躍式的,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會歷經這些需求層次的洗禮,只是隨著年齡與社會環境的變遷,需求層次開始有了些許的改變。

 

    以往企業的組織都是比較垂直發展的,所以採年功制的組織很多,因此工作年資越久,一直往高層晉升的機會相當多,因此這種制度最能夠解釋Maslow理論的各層級需求的演進。但現今整體大環境的改變,企業慢慢的轉型為扁平化組織以增進決策效率並賦予大量授權,因此企業員工開始產生無法往上晉升的窘境,於是大家就開始逐漸質疑Maslow的理論。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察,當組織架構產生如此大的改變時,很多層面的影響也開始產生質變,比如說忠誠度的降低、財務激勵開始大於非財務激勵….,也因為自我實現的機率降低了,員工就會思考與其持續追求那微乎其微的機會,還不如退而求其次去選擇其他需求的滿足,使得員工開始嘗試思考尋求其他需求層次的極大值,通常絕大多數人會回到第1層的需求,並且想盡辦法使它最大化。有趣的地方來了,當大家開始選擇回頭尋求第1層次需求滿足時,結果整體薪資水平卻持續的下滑,而且失業率持續的往上攀升!!種種情況看起來,Maslow理論好像徹底被整體大環境給終結掉了。

 

    但是一切真的是如此嗎?其實不然,因為的需求是永遠存在的,因此你會發現一件事,那就是這5個層次不再是由下而上排列了,而變形成為平行排列且中間並無連結。這個模型的演變,也正式宣告了Maslow忽略了個人背景的結果所讓人產生的誤解。簡單來說,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,通常區分為有錢有權、有錢沒權、沒錢有權、沒錢沒權這四大類型的人。若為有錢有權的人,他會直接選擇第345的層次來開始尋求他現階段所缺乏的需求滿足。若為有錢沒權的人,他會直接選擇第23的層次來尋求他現階段所缺乏的需求滿足。若為沒錢有權的人,他會直接選擇第12的層次來尋求他現階段所缺乏的需求滿足。若為沒錢沒權的人,他會直接選擇第1的層次來尋求他現階段所缺乏的需求滿足。透過此四大類型可以看出,每個人出發點尋求的需求滿足都不盡相同,因此若根據Maslow的層級理論,基本上是無法說服以上各類型的人。因為Maslow的出發點是以假想絕大多數都是沒錢沒權的人做為出發點,而非全部因素考量,所以會無法因應時宜而一體適用。

 

    透過以上推論及討論,可以很清楚的瞭解Maslow理論可能的演進與未來的發展方向,所以未來的環境也相對會影響Maslow理論的不同解讀。以上純屬個人的推論及想法,若有更好的見解,也歡迎一起進行討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R的職場漫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